鄭璿:在“聾•聽”兩個世界自由穿行

當代教師23

   “你聽不見,但眸子裡閃耀著飛旋的青春;你聽不見,但寂靜的人生充滿繽紛;你聽不見,卻為失聰者推開希望之門。花開無語,世界聽到了你綻放的聲音——鐘靈毓秀寫華章!”在“2014年度感動重慶十大人物”頒獎典禮上,慈善大使吳若甫朗讀了重慶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特殊教育系專業教師鄭璿的頒獎詞。

  34歲的鄭璿是中共黨員,長期從事特殊教育教學和科研工作。她是我國第一位自主培養的聾人博士,曾擔任北京殘奧會火炬手,獲得上海市自強模範、武漢市傑出青年、重慶市教育系統優秀共產黨員、重慶青年五四紅旗手、夢想100人生規劃大賽一等獎、感動重慶十大人物……

立志投身唇耕手耘的特教生涯

  在鄭璿2歲那年,一次意外的醫療事故,注射卡那黴素過量造成雙耳失聰,聽力損失達左耳95dB,右耳110dB。經過三年多艱苦訓練,她依靠助聽器和讀唇,奇跡般地學會了與正常人交流。6歲時,她終於和其他正常孩子一樣,背著書包走進了普通小學。

  一路走來,鄭璿依靠雙眼“看課”和課外自主學習,付出了百倍于常人的艱辛,最終成功考取武漢大學。2005年,她又考進復旦大學中文系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專業,師從龔群虎教授,研究手語語言學,並於2009年獲得博士學位,成為我國第一位自主培養的聾人博士。

  2009年博士畢業後,她放棄了上海、深圳等地高薪的工作機會,毅然選擇來到西部重慶,投身西部唯一的聾人高等教育辦學點——重慶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特殊教育系,從此開啟了三尺講臺“唇耕手耘”的特教生涯。

  然而,她所面對的教育物件與普通孩子有很大不同。為了把孩子們教好,她常常備課到深夜,為一個手語動作、一個交流眼神、一個教學環節設計反復斟酌,精益求精;在面對學生的時候,一個簡單的生詞、一句教材裡的定義,都得一再重複、舉例講解,往往要用手比劃上幾十遍、上百遍,不僅得熟悉他們的身心特點,掌握教學技巧,還需要付出常人無法想像的耐心。

  就這樣,一位聾人教師,在學生心目中樹立了自己的威信。她回憶說,當第一次走上講臺,用嫺熟的手語做自我介紹時,“一個個學生的眼睛都刷地一下亮起來了”。他們從這位聾人博士的身上,看到了希望,感受到了榜樣的力量。

用淳樸師德教育感化每一位學生

  軍訓時,鄭璿天天陪在學生身邊,為他們翻譯教官的指令;中秋佳節,她自己掏錢為留守學校的貧困生送去月餅,舉辦茶話會;大年三十,她把失去父母雙親的聾生接到家中吃年飯,共看春晚;學生深夜突發急病,她親自護送到醫院掛急診並墊付醫藥費;每週犧牲休息時間,為學生組織手語角活動,編排舞蹈與手語歌;課間休息時,食堂吃飯時,校園裡漫步時……時常可以看到她與同學們手語交談的場面,學生們都親切地叫她“姐姐”。

  2011年,一位聾生由於生活習慣和同宿舍的听人同學不一致而引發矛盾,半夜給鄭璿發來長達四五百字的手機短信訴苦,鄭璿顧不上休息,立即前往學生宿舍走訪協調,與家長溝通,最終將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

  2014年,有一位聽障女生和健全學生一起隨班就讀,因不能適應教學環境和人際關係而表現出異常沮喪和消沉,鄭璿及時發現後,馬上找這個女生談心,主動與輔導員和授課老師聯繫,說明情況尋求共同説明……

  在她的影響和帶動下,特教專業湧現出了一大批勵志聾生典型,在健聽大學生中組建了一支能幹的手語翻譯團隊,為聾聽兩個群體的和諧共處作出了重要貢獻。

靈動的雙手串起聾生最美的舞姿

  “特殊教育最大的特殊性源於教育對象的特殊性。目前國內師資緊缺,相關科研成果匱乏,在教育公平呼聲愈來愈強烈的時代背景下,特殊教育研究必須滿足特殊人群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鄭璿常這樣說。

  作為特殊教育工作者,她悉心研究教學方法改革,在全國首創“三位元”課程教學模式,即將“語文+手語+溝通技巧”進行融合式教學創新,搭建聾聽之間的精准、便捷、暢通的高效溝通橋樑,為學生創設了自主、靈動、和諧的“特殊教育課堂生態”。她良好的師德師風,在“聾·聽”兩個世界自由穿行……

  作為碩士生導師,她在特殊教育專業的聽力障礙兒童、心理與教育方向帶領了8名研究生,獨立承擔了面向普通大學生的手語課和面向聾生的十餘門專業課,近六年培養了720餘名特殊教育本科人才。

  作為教育科學學院“聾教育”學科帶頭人之一,她團結帶領9名聾生授課教師不斷深化課程教學改革,積極申報和參與重慶市級課程改革重大專案。在教學方法設計、教學課程改革、教學手段採用、教學模式創新等方面下足功夫,形成鮮明的教學風格。著名特殊教育專家張甯生教授在走進她的課堂聽課後,激動地讚揚說:“這是我聽過的一堂最棒的高校手語教學課!”

  近十年來,從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專案到校級項目,鄭璿主持了“代表城市手勢語料採集、資訊標注和語料庫建設”、國家社科基金青年專案“語言接觸對聾人手語發展演變的影響研究”、“聾人手語的語言學分析及其教育學意義”、“以聾人大學生溝通能力提升為目標的三位元課程體系開發與建構”等。

  “中國手語類標記與類標記謂語研究”、“中國手語方向性動詞與同時性結構研究”、“我國殘疾青少年的自我決定及支援系統建構研究”、“特殊兒童生涯發展整合性支援模式研究”等國家級重大專案,都是鄭璿的主要研究。

  無論是特殊教育的專著,還是國家級期刊上的論文,鄭璿的許多研究成果都填補了目前國內聾人手語語言領域的空白,在手語研究領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做出了突出的科研貢獻。她治學態度嚴謹,獨立研究能力強,學術界同行評價鄭璿:“開創了中國聾人進入大學任教並獲副教授職稱和碩士生導師資格的先河”。

  多年以來,在特殊教育事業平凡的崗位上,鄭璿努力實現著作為黨員教師的人生價值,用大愛,默默在“聾·聽”兩個世界自由穿行。(重慶師範大學教師鄭璿)

資料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

最近消息